第一章 荆楚“大曲”
——中国酒业权威人士评“枝江”
“枝江”在中国白酒行业具有示范效应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访谈录
【人物背景】王延才,1955年生,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兼任国家商务部酒类流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轻工业食品工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著有《中国酒类经营大全》等。
【采访时间】2007年10月6日
【采访地点】北京京滨宾馆
作者:王理事长,您好!感谢您在国庆长假期间,抽出时间接受我们关于枝江酒业有关情况的独家采访。
王延才:听说你们为枝江酒业和枝江大曲来北京采访,我非常高兴。前不久,枝江酒业董事长蒋红星还跟我谈起过你们的写作计划,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你们为中国白酒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立传”,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很有意义。所以我很乐意谈些自己的想法,谈些关于枝江酒业和枝江大曲的意见。
枝江酒业的发展很有说服力
作者:我们国家是一个白酒生产大国,酒类品种多,各种名酒也多。作为全国酿酒行业的领导,您心目中的枝江酒业和枝江大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您对这个企业和白酒品牌有
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
王延才:坦率地讲,枝江酒业给我的感觉,有些神话色彩。在不经意间,枝江大曲就“火”起来了。应该说,这是中国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一颗新星。从不知名的地方性小企业,从不引人注意的小牌子,在不到10年时间里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产品影响全国市场。这个产品消费者认可,全国同行业认可。他们的成功很有说服力。我觉得给予枝江酒业多高的评价,都不算过分。因为他们用事实说服了我们,说服了市场,说服了顾客。
作者:作为全国白酒行业的领导和专家,您认为枝江酒业发展的“说服力”究竟表现在哪里?
王延才:我始终认为,枝江酒业是靠产品质量立足于市场的。从近5年来全国同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枝江酒业已是连续6年的前10强,这是靠实力说话的。
我说的这个实力,就是产品的稳定质量。如果没有过硬的质量作支撑,即使你的名气再大,可能在县乡村还能卖一点,但不可能走向市场,不可能走向全国。枝江大曲从枝江走向全国,而且能够“扎根”于全国市场,就是产品质量取胜最好的例子。枝江酒业的产品质量,是他们苦练内功的结果。他们的“内功”,包括完整和先进的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新宝6平台登录地址的文化、管理机制、人才基础等等,这些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据我了解,枝江酒业做得很扎实,而且很“低调”。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有大的炒作,没有花样的促销。我多次到过枝江酒业,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自己的路子在走,走得既快速又稳健。
这一点,对酒类企业来说很重要。没有牢固的内功,“说”得再好,再有推销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也终究会垮下来。所以,枝江酒业取得的成绩让人信服。
枝江酒业创造了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作者:您刚才谈到,枝江酒业的发展是在中国白酒产业新的历史背景下取得的成功。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背景?
王延才:从客观上讲,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近些年来白酒行业的经营面临着各种考验。主要是,相关税赋越来越重,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流通环节费用越来越大。而全国拥有3.7万多家酒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一个时期以来,白酒广告战、促销回扣风、高额进店进场费、以次充好、小酒厂死灰复燃等等问题,成了影响和困扰白酒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有序整顿,主要是控制过去粗放型企业的扩张,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坚持“扶大限小、扶优限劣”,给大中型骨干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觉得,枝江酒业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脱颖而出的。他们曾经很小,很不起眼,但靠着稳步的内涵发展,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作者:我们特别想向您请教这样一个问题,枝江酒业在产业政策调整背景下的示范效应是什么?
王延才:你们提出这个问题,也促使我在思考。我认为,枝江酒业给酒类行业带来的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自强自律,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市场负责。第二是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发展。
白酒是我国独有的蒸馏酒,其工艺理论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是白酒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有大量消耗粮食、过量饮用伤身等负面作用,因此白酒产业一直受到严格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管理体制和税制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白酒生产曾一度降低准入门槛,一些中小企业不能自尊自律,一批小作坊生产的低质产品充斥市场,导致白酒行业信誉度受损,不少老牌白酒也随之倒下了。
从20世纪末以来的近20年,我国白酒除了传统的茅台酒、五粮液等品牌外,几乎没有再树立新的品牌。因此,从根本上振兴中国白酒业,需要靠更多的像枝江酒业这样优秀的企业。
“枝江大曲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企业的创新
作者:您也知道,枝江酒业过去是一个县办国营小厂。但近10年来通过改革改制,企业连续多年销售收入进入全国行业前列,连续8年稳居湖北第一位。这种“枝江大曲现象”曾在
湖北甚至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么,您怎样看待这种“枝江大曲现象”呢?
王延才:说枝江大曲的发展是一种现象,我觉得很恰当。这种现象不仅在湖北产生了冲击波,就是在全国的同行业也很有影响。
实实在在地讲,几年前,我和我们行业协会的同志很少听说过枝江大曲。湖北过去有一些名酒,但这些年枝江大曲的风头盖过了所有的老牌名酒。这种“名气”不是专家“评”出来的,而是市场“卖”出来的,是消费者“喝”出来的。这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权威的。
作者:从我国酒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您认为“枝江大曲现象”的本质在哪里?
王延才:从表象上看,这种现象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占领了比较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税业绩大幅提升,但其本质,则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是自成体系的,是有鲜明特色的。
这些年,我听过也看过不少关于枝江酒业的情况介绍,他们的经验很多,但我归结到一点,就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创新这根主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然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枝江酒业真正的起步,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也不是在国有体制下开始的,而是他们实行了全面的改制改革之后。改革就是创新,创新才有活力,才产生新的动力。
其实他们的厂房、设备、人员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变化的是机制,是思路,是战略。这种变化就使企业产生了质的飞跃。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牢固基石
作者:您刚才多次谈到,质量是企业制胜的最大法宝。早在几年前,您就提出过“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的理念。那么,您如何评价枝江酒业的质量建设?
王延才:你们也知道,白酒是直接饮用的消费品,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如何使白酒产品更加卫生、安全、有营养,是白酒生产经营、科学研究的首要主题。枝江酒业在重视质量建设方面作出了榜样。
2006年,我们把首届全国品酒技能大赛放在枝江酒业举行。这是我国白酒界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技术比赛,对全国酒业界提高酒业质量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把这么一个重要的比赛放在枝江酒业,就是因为他们在行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上独树一帜。酒类企业的管理有其特殊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及卫生指标执行,使产品达到无公害、无污染、无毒素标准。
我和行业协会的几位专家都曾在枝江酒业作过比较深入的调查,发现他们把传统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结合得很好,采用的微机勾兑系统在全国白酒同行业中属最先进水平。他们引进并采用美国反渗透技术的水处理设备,使生产用水达到了高标准。几年来,企业先后完成了iso9001:2000标准的转版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这两项转版认证的完成,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各项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产品也拿到通向国际化的通行证。
作者:近几年,国家提倡降低白酒度数。白酒低度化成为我国未来白酒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枝江酒业是率先“降度”的酒厂之一,最早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这些低度白酒很受消费者欢迎。请您“品评”一下枝江大曲的质量优势在哪里?
王延才:我们中国酿酒工业行业协会每年都要对各地白酒进行抽检。在历次的抽检中,枝江大曲是最过硬的产品之一。他们的“枝江”牌系列白酒,与茅台、五粮液、燕京、张裕、长城等名牌产品一起,获得了全国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标志使用权。这是企业长期重视质量建设的成果。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枝江酒业的产品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状态,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放心产品”,不像有些企业时好时坏,起伏不定。消费者喝的是酒,因此最关心酒的内在品质。有的企业急功近利,不在质量上下功夫,而把心思用在酒质外。
就白酒行业而言,需要克服“三快一慢”现象,也就是“酒名起得快,包装换得快,价格变得快,酒质提得慢。”如果不有效制止“三快一慢”现象,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消费者,最终失去了市场。枝江酒业在消费者心中和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无疑就是他们可靠的产品质量。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作者:您对枝江酒业董事长蒋红星也比较熟悉。我们想听听您对蒋红星先生的基本评价。
王延才:企业的发展靠什么?靠人才。市场竞争靠什么?也靠人才。枝江酒业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以蒋红星为核心的人才群体,是推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蒋红星是一个学者型优秀企业家,他爱读书、爱钻研、爱思考,既有实干精神又有创新能力,既有专业素质又有领导才能。虽然他一直很低调,但确有真才实学。
2007年,我们协会组织了一个“调整白酒产业政策的研究”课题组,9月份在北京举行了专题研讨会。蒋红星是14人课题组的成员之一。他提出的一些关于白酒产业政策的诸多思考,很有思想深度,也很有学术价值,赢得了同行业专家们的赏识。
作者:您多次提到枝江酒业有一批行业拔尖的人才群体。您如何评价他们在企业中的作用?
王延才:去年,为了推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酿酒协会开展了一次“中国酿酒大师”评定活动。我们从140位优秀酿酒工作者中选拔出32位在行业中有威望、有造诣、有贡献的行业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其中白酒行业19人。枝江酒业副总经理谭崇尧获此殊荣。这很不容易。
在市场营销方面,他们的副总经理曹生武骁勇善战,创造了很多经典营销案例,获得了“中国酒业营销金爵奖”。
还有国家级“双料评委”刘前生、李净等。可以说在枝江酒业领导和决策层里,个个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不仅如此,他们长期坚持广招贤能,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形成了各个层次的人才梯队,这为企业提供了永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枝江酒业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已经证明,这是不变的真理。
“枝江”是鄂酒的标杆和骄傲
——湖北酒业协会原会长程业涛访谈录
【人物背景】程业涛,男,1942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北省酒业协会名誉会长。历任湖北省一轻局副局长、正厅级巡视员等,1999年至2007年任湖北省酒业协会会长。
【采访时间】2007年9月15日
【采访地点】湖北武汉金盾宾馆
枝江大曲“长大”的过程很短很快很让人吃惊
作者:程会长,您好!您担任湖北酒业协会会长期间,正是枝江酒业的迅猛发展时期。因此,您作为全省白酒行业的领导,是枝江大曲“长大”过程的重要见证人。我们今天专程采访您,主要是想请您就枝江酒业的发展谈一些意见和看法。
程业涛:好啊!谈起枝江酒业,谈到枝江大曲,谈到蒋红星,我就来精神啊!
作者:您担任会长后,去过几次枝江酒业?
程业涛:近10年里,究竟去过几次,我真是记不清了。这话要这么说,你问我每年去过枝江酒业几次?
作者:每年去几次?
程业涛:少时有一两次,多时四五次吧。有时去搞调研,有时是带队去学习考察,有时是受他们之邀去作一些指导。
作者:由此可见,您对枝江酒业的感情非常深厚。
程业涛:是的。应该说,我是看着枝江酒业“长大”的。这个过程很短,很快,很让人吃惊。我刚担任会长时,正是枝江酒业起步之初。在这近10年里,枝江酒业和枝江大曲成了鄂酒的骄傲,成了鄂酒在全国位次上的领军者。省领导和行业领导都因此感到欣慰。
危难之际“枝江”大唱一曲“好酒歌”
作者:您对枝江酒业和枝江大曲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程业涛:我1999年接手省酒业协会的工作后,就与枝江酒业打交道。实事求是地说,这个企业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国字号”,老酒厂,小企业,没有什么知名度。但这9年,他们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办小厂,发展到连续多年的全国十强企业,发展成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集团,很令人震撼。可以说,枝江酒业是湖北酿酒行业的骄傲。他们提高了湖北酒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鼓舞了全省整个酒行业。
作者:您所说的“鼓舞”了全省酒行业,具体是在哪些方面起到了鼓舞作用?
程业涛: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北酿酒业在全国很有影响。但到了90年代初,形势急转直下,面临了许多困难。当时全省酒业的局面是,酒厂多而滥、小而散。全省大小厂子数千家,仅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就有40多家。有的企业急于扩大生产规模,摊子铺得大,战线拉得长,技改项目不能量力而行,结果背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和人员包袱。一批知名的老酒厂出现严重亏损,全行业效益不佳。
从1993年起,湖北白酒回落到一个非常低迷的状态,而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各类白酒大量涌进湖北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鄂酒竞争力明显不足。老牌名优白酒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有的甚至一蹶不振。全省白酒行业的被动局面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及轻工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就在这个最困难的时期,枝江大曲“冲”出来了。1998年,枝江酒业销售收入在全省首次突破1亿元。2001年,他们又在全省白酒行业中首家利税总额突破1亿元。这两次关键性的突破,改写了湖北酒没有过亿元企业的历史。所以说,枝江酒业在全省酿酒行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鼓舞了整个行业士气,带动了整个行业后来的发展。
作者:对枝江酒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您有什么评价?
程业涛:枝江酒业是湖北白酒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企业,其销售收入和效益始终排在全省第一位,是行业的领头雁。
2002年是湖北酒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枝江酒业进入了全国白酒行业前10强和全国工业企业500强。这是湖北酒20多年来第一家跻身10强的企业。全国有3万多家酒厂,能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而且枝江酒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在全国同行业中少见。从1997年销售收入不足6000万到2002年的6.3亿元,4年增长了10倍多。在这以后,枝江酒业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的前十位次。他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在全省同行业中是最好的。
枝江酒业取得成功的四条宝贵经验
作者:您能不能概括一下枝江酒业成功的基本经验?
程业涛:枝江酒业的经验很多,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而且很多经验非常可贵。我接到你们采访的邀请后,从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中归纳了一下,觉得有这四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第一,有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支持不支持,是不是真心实意的支持,支持的力度大不大,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枝江酒业今天的成功,可以说是枝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扶持的结果,是枝江人民全力支持的结果。这不是大话也不是客套话,我觉得这是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历任的枝江市领导,都把枝江酒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全国很多著名的酒业专家,都是枝江市政府聘请的“经济顾问”,这就很能说明政府对酒业的重视。你们刚才说,现任枝江市长刘建新印的名片上写着“枝江大曲的故乡”,可见当地政府和领导真正把这个企业当作了“掌上明珠”。
第二,改革改制的成功。过去国有体制下的企业,人员包袱重,问题积累多。如体制僵化、机构庞大、人浮于事、不讲效益等等。枝江酒业有近200年的酿酒历史,也有50多年的国
有体制。但为什么近10年的发展胜过上百年?主要原因就是改革后的新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改革意味着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枝江酒业从集体、国营体制向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民营化的转变,实际上是体制的进化和创新。这是一种飞跃。如果没有这个飞跃,我想枝江酒业的发展不会有目前的大好局面。
第三,有一个能力强、作风硬、团结好的领导集体。改制后的枝江酒业领导班子,是一个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集体。这“三化”他们几乎个个都具备。董事长、总经理蒋红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白酒专家,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曹生武是中国营销金爵奖得主,主管质量的副总经理谭崇尧获得全省惟一的中国酿酒大师称号,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薛传全是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刘前生是国家级白酒露酒“双料”评委。更重要的是,这个领导集体心齐风正,团结协作,一心一意谋发展,从而使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是战无不胜的。很多垮掉的企业,其实不是外界原因,大多是“内部分化”造成的恶果。
第四,把握住了市场脉搏。现代企业特别是现代白酒企业,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枝江酒业没有在“老字号”的光环下“走老路”,而是大胆创新,及时把握住了市场发展的脉搏。他们订战略、抓质量、调结构、搞营销,都以市场为风向标,都是围绕市场在“运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真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枝江酒业的实践证明,谁不跟着市场走,市场就会淘汰他的企业和产品。把握住了市场的方向,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远景。
枝江酒“喝不倒”的根本内因在于“以质取胜”
作者:有人说枝江大曲是“喝不倒”的品牌。那么从行业的角度看,您认为“喝不倒”的主要内因是什么?
程业涛:说枝江大曲是“喝不倒”的品牌酒,我感觉非常恰如其分。“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是消费者对有些酒的评价。这些年来,枝江大曲在湖北市场保持了“全覆盖”,在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实现了较高占有率,最根本的一点是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做保证。
我认为,枝江酒业是一个真正把质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企业。我说的是“真正”,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的那种,也不是朝三暮四地抓一下松一下的那种。他们把质量工作落在实处,很早就提出“要与名酒比质量、不与名酒比价格”的经营观,这是企业发展的远见卓识。为什么很多酒“喝一年倒一年”呢,而枝江大曲却长盛不衰?消费者认准的不是广告效果,也不是名人效应,而是实实在在的质量。质量好消费者才放心,市场才接受,这就是一个真理。
在每年全省白酒质量进行检评中,枝江酒是得分最高的,是评价最好的,而且是长期一贯的。这种检评不是某几个人说了算,而是把所有的白酒品种集中在一起,只有编号没有厂名酒名,请60多位国家级评委,按色香味等众多指标进行严密品评。多年来评出的第一名,都是枝江大曲系列产品。所以说,他们的产品能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最受欢迎的品牌,都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您认为是什么因素让枝江酒业保持这种长期的稳定质量?
程业涛:提高白酒质量,是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结果。就枝江酒业而言,我认为他们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机制。这是提高质量的基础。他们从建章立制、原料采购、工艺流程等各个环节,做到了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上落实,从财力上保障,从效益上体现,确保质量“零缺陷”。因此,企业多次获得全国质量管理最高奖。去年,由国家认监委、商务部联合组织的中国酒类质量认证首批获证企业颁证大会上,他们的两个枝江大曲白酒品种成为全省惟一通过认证的酒类产品。
第二是重视技术改造和创新。技术是质量的关键,而技术要不断进步,进步的途径就是改造和创新。他们在全省率先采用微机勾兑技术,使劳动生产效率提高2至5倍。他们建立万吨优质酒基地,建设技术中心大楼,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等,这些技术改造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说,枝江酒业的技术改造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省同行业作出了榜样。
枝江大曲创造了宝贵的“营销”经验
作者:做酒,既要靠“造”,更要靠“卖”。枝江酒为什么总是卖得这么“火”?
程业涛:卖酒的有一种说法,叫“火不过三”。也就是说,一般来讲一种酒“火”不过两三年,但枝江酒打破了这个“老黄历”。从1998年开始,在省内以武汉为龙头的酒类流通市场上,枝江大曲成了人们消费的主要品牌。无论是在高档宾馆饭店,还是在城市施工工地,无论是家庭待客,还是乡下红白喜事,人们拿酒必定首选枝江大曲。这种态势一年接一年地延续下来,一年更比一年强。他们把企业的“酒缸”做大了,把市场的“块头”做大了。把这种现象称为“枝江大曲现象”,一点都不为过,我觉得很值得研究。
作者:您认为枝江酒业做市场有哪些“法宝”?
程业涛:枝江酒业在做市场方面,肯定是有“秘密武器”的。但秘密的东西我不得而知。从行业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我认为他们在市场营销上,至少有这么几条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一是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好队伍。我了解“卖酒好汉”曹生武。他是那种能“带兵打仗”的人,机智、果断、有勇有谋。我所说的“兵”,是他们的销售人员。“打仗”指的是开发市场。酒好,还要卖得好。在湖北酒业界,他们的销售队伍有“铁军”之称,敢闯敢干,敢打敢拼,名不虚传。
二是有一套特别高效而实用的好战略。战略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枝江酒业走的市场之路,既好又快,但不是“贪大求全”。他们采取区域突破的办法,瞄准一个,攻克一个,占领一个。而且攻得下也守得住。像湖北省内市场、河南市场等,都是营销成功的范例。
三是有一个对消费者特别诚信的好口碑。销售人员代表着一个酒的形象,也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枝江酒业提出“用诚信的人卖酒、卖诚信的酒”,正是由于有好的质量加上诚信的营销队伍,再运用独树一帜的销售手段,枝江大曲“火”卖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和谐生财兴“枝江”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顾问、著名白酒专家陶家驰访谈录
【人物背景】陶家驰,男,1941年3月生,浙江嘉兴人,曾被中国酒业界誉为“南陶北高”(陶家驰、高景炎)白酒专家。长期从事酿酒技术及酿酒行业管理工作。历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白酒专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顾问,湖北酒业协会会长,湖北食品发酵学会理事长等。湖北工学院、武汉食品工学院特聘教授。
【采访时间】2007年9月14日
【采访地点】湖北武汉
作者:陶老您好!听说您现在虽然赋闲在家,但对酒仍然“怀念依旧”,是吗?
陶家驰:可不是呀,我毕竟是和酒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啊。一个月前,蒋总(蒋红星)就给我说过了,你们要来采访,我就一直在等哩!
作者:谢谢您对我们的采访这么重视。
陶家驰:谢什么呀,对枝江酒业,我是有深厚感情的。我见证了枝江大曲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蒋红星等一批酿酒人才的茁壮成长。
枝江大曲是“后起之秀”
作者:您对枝江酒业十分了解,那么您如何评价枝江大曲在全省白酒行业的地位?
陶家驰:枝江大曲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态势,是有目共睹的。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曲”(枝江小曲酒),到湖北市场连续多年的第一位,而且在全国同行业多年站稳前十的名次,可喜可贺。我对枝江大曲的感觉,它是湖北白酒最强劲的后起之秀,是中国白酒最耀眼的未来之星。
作者:那么您认为枝江大曲“起”在哪里?
陶家驰:说它“后起之秀”,是因为枝江酒业的发展只是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虽然有“百年老字号”的美名,但真正“雄起”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第一,它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我的印象中,枝江酒厂过去长期处于“不好过日子”的困境。可是这十年,胜过了过去一百多年。从一个县级小厂,到规模宏大的酒业集团,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非常了不起。
第二,它的经济效益十分惊人。现在年销售收入上十亿元,每年上缴国家税收上亿元,这在很多大城市,也难于找到这样的地方企业。而且,酒业产业带动了地方很多的相关产业,创造了数以亿计的间接效益。
第三,它发展的稳定性十分惊人。枝江酒业十年都是“上坡路”,不像有的企业热闹一阵子,就停锣息鼓了。说他们是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点都不过分。
“学先进”是自身发展的起点
作者:您认为枝江酒业发展的起点是什么?
陶家驰:如果要说他们发展有起点的话,我觉得是他们注重学习别人的经验,借鉴同行业先进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不断苦练“内功”,求得了稳步而快速的发展。
作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陶家驰: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委领导曾提出“酿酒学洋河”的要求。江苏洋河酒厂的洋河大曲,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洋河精神”被作为当时全省白酒发展的指导思想。枝江酒厂是全省最早到洋河“取经”的,那时的厂长就是现在著名的白酒专家梁邦昌。接着他们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人到四川的泸州老窖等知名酒厂学习先进技术。这种学习很有效果。后来在全省酒类质量大比赛中,枝江大曲首次夺得金钟奖,获得湖北“八大名酒”称号。
枝江酒业发展的“天时地利”因素
作者:很多人讲,做任何事业都要有“天时地利”才能成功,您认为枝江酒业的发展有这方面的因素吗?
陶家驰:有。这是肯定的。
作者:请您谈谈枝江大曲成功的“天时地利”在哪里?
陶家驰:说到“天时”,我觉得是这些年来全省对白酒工业的高度重视。白酒是轻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地方政府是一个基础。过去讲,“办好酒厂、依靠县长”,后来又有人说,“当好县长、办好酒厂”,这都是说酒业与地方政府领导的不可分割关系。近20年来,全省振兴白酒工程没有放松过。所以全省酒业包括枝江大曲的大发展,是政策扶持、政府支持、政令畅通的结果。
再说“地利”,是因为宜昌有很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原来宜昌的白酒没有名气,而襄樊、荆州等都做得很好。襄樊紧靠白酒大省河南,口味接近,销酒量大。后来荆州异军突起,占据了湖北白酒市场重要地位。到了90年代,“放水养鱼”的宜昌开始发力,枝江大曲成为了鄂酒的排头兵。
枝江酒业“人和”的力量
作者:您谈到“天时地利”,那么枝江酒业的“人和”呢?
陶家驰:实际上,“人和”才是枝江酒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人“不和”,什么台都可以拆,什么事都做不来,“人和”了,心气正,力量大,就没有成不了的事业。
作者:您如何评价枝江酒业的这种“人和”环境?
陶家驰:首先,他们有一个团结合作的企业领导班子。在枝江酒业的管理层里,以蒋红星为“班长”的几个人都是行业的高端技术人才。他们有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有共同的企业发展观。因此只有团结,没有分歧。只有合作,没有扯皮。他们在共事中可能有不同意见,但很快都能达成共识,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企业共同利益与目标的。很多企业倒闭,是领导层“内讧”搞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认为,一个团结、合作、进取、有为的领导团队,是枝江酒业“打不垮”的力量之基。
再就是有一个内部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和谐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只有在和谐的环境里,才能生存和发展。枝江酒业改制后,没有“大锅饭”吃了,内部竞争也不断加剧,但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和为贵”,所以人们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激发。在这样和谐的环境里,企业才能招徕人才,产品才能确保质量,销售才能打开市场。实际上这是一个有机链条,都相互关联。
第三是加强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共生”。企业不是孤立的个体,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枝江酒业所做的一切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褒扬,这也为他们更好地塑造品牌提供了外部力量支撑。
第二章 传承历史
——关于枝江酒的文化传说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意味着遗弃。我们更不能割断历史,割断意味着背叛。
在中国白酒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枝江酒也许只是浓缩的一粒珍珠。但是这粒珍珠,让人感受到了它酒香浓郁的文化底蕴。
从枝江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看到了有很多“颂酒”诗文。
明代诗人喻栋曾游江口咏诗赞道:“拂殿岚云随地隐,绕门江水接潮平。”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枝江县知县董燧著诗称:“侵晓离江口,冲涛渡岸西。烟堤兼水阔,云树接天齐。秋净蓬窗寂,更深驿漏迟。船头满鸡鹭,相近不相疑。”
《枝江县志》载,郑师谦作诗曰:“落落孤踪未肯除,偕君登眺酒盈缸。”
刘国仕赋诗道:“古刹临江口,空潭落照斜。月明辉驿路,风静稳鱼舶。地僻僧能韵,村半酒可赊。”
张问陶称:“举酒邀三老,攻诗累百年。”
这些颂酒诗文,都无不蕴含着枝江酒悠久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
而那些“酒中故事”,更是让人觉得枝江大曲韵味悠长。
原始“关庙山人”的谷物酿酒
长江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支高唱不落的歌。
地处江汉平原最西端的湖北枝江,因“长江自此分枝”而得名。
据考证,楚国国都最初定于枝江,当时称丹阳,后迁至荆州江陵。
公元前4400年至前3300年,原始人类氏族群体就在这个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灿烂的大溪文化。
这种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大溪文化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迄今发掘的主要遗址之一关庙山,便位于枝江东北边的千年古镇江口一带,分布着众多原始村落遗址。
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发现发掘的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是一种具有典型特点的大溪文化类型,被命名为“关庙山类型”。
在远古时代,石器工具制作已相当精细。“关庙山人”具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当时制作的器型多达22个类别,其中有不少饮食器、水器和贮藏器,与现在的缸、杯之类极其相似。
有专家认为,关庙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极大。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春秋早期青铜器时代枝江出土的铜方壶,便是先秦时贵族的盛酒之器。铜方壶呈方颈椭圆形,方圆足,两侧附耳环且对称,器表通体装饰典雅。
史料载:“壶,酒器也。”
这已证明,春秋早期,楚国已掌握了酿酒技术。秦汉时,枝江便是著名的酒乡。
“谦泰吉”槽坊酿造“烧春酒”
明清时代,枝江酿酒业呈现出较为发达的状态。
当时,枝江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商贸经济优势,特别是沿江通都大邑和重要集镇,多以工商贸易为主。商业贸易与地方手工业的发展推动着古老的商业进程。
江口是枝江的一个集镇。虽是弹丸之地,但历来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
当时的长江沿岸已发展成商贸集场,手工业特别兴盛,酿酒业也极为繁荣。江口的酒更是名声在外。
史书称,江口“所制烧春酒,味佳且有名”。
据《枝江县志》记载,“枝江”牌白酒,由“谦泰吉”槽坊演变而来。“烧春酒”便是如今枝江大曲的前身。
公元1817年,即清嘉庆22年,与枝江毗邻的松滋县马峪河陈二口村有一位为人谦和的秀才张元楠,相中了这块贾商云集的宝地。
这位眼光颇为精明的秀才携家在江口开设酿酒槽坊,取名“谦泰吉”,意即谦和、福泰、吉祥,专门酿造高粱白酒,称“堆花烧酒”。
由于张元楠诚信经营,谦逊做人,生产的酒质上好,因此生意十分兴隆。在他的影响下,江口镇先后兴办了12家小槽坊,使江口镇处处酒旗飘扬,酒坊林立,成为长江中上游一带很有些名气的酒乡。
清代至民国年间,枝江烧酒作坊发展十分迅速。到民国38年,全县共有私营酿酒槽坊126家,从业者238人。
当时都是前店销售,后坊生产,顾客看得见出酒,因此喝酒特别放心。在当时众多的槽坊中,唯有“谦泰吉”酒号最大,名声远扬,畅销于湖北的荆州、当阳、宜都、松滋、宜昌和湖南等地。
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楚州府志》载:“今荆郡枝江县烧春甚佳。”此后,枝江烧酒名冠荆楚。江口的“烧春酒”当时就名声在外。史料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翰林学士雷以栋回乡省亲,品尝江口“烧春”后赞不绝口:“此酒比贡酒还胜一筹,真乃况世佳酿。”
他当即挥笔泼墨写下“谦泰吉”三个大字。
张元楠为表谢意给雷以栋赠酒四坛。后来雷将其中一坛转送皇上,皇帝尝后夸“烧春,好酒”。从此,湖北每年精选上等好酒“进贡”皇上的都是枝江“烧春酒”。
1927年,“谦泰吉”生意越做越大,不仅门庭若市,而且名声远扬。
有一则当年广告词佐证:“选聘技师,精心酿造。橘精玫瑰,醉上香蕉。酝酿福寿,提精醒脑。虎骨加皮,追风活效。堆花烧酒,薄利多销。交换货物,特别公道。招待客气,不欺老少。诸尝试之,方知微妙。”
这称得上是枝江大曲前身最早的广告,内容集酿造技艺、品酒要诀、品牌质量、经营之道为一体。
“谦泰吉”名噪大江南北后,生意特好。无论是上四川还是下武汉的客商,常常将船舶停在江口,捎上几坛“烧春酒”,或独酌细品,或聚众豪饮,每天排成长龙等着买酒。
“酒仙姑娘”传佳话
江口的女子俏又能,江口的白酒香又醇。
相传远古时代,江口有数十户人家聚居。那时常有水灾作恶,水患一旦发生,便会淹没田野和村庄。
有一年,水圣大禹长途跋涉,一路巡查来到江口。由于连日奔波劳顿,又遭暴雨淋袭,到江口时大禹已是脸色发紫,浑身发抖,病得不轻。
随行侍官焦急万分,便在江口打听妙医郎中。槽坊配曲娘子玛瑙仙姑自告奋勇,给大禹治病。只见她步摇得宝髻玲珑,裙拖得环佩丁冬,细指探遍水圣神面。她微微一笑,朱唇轻启:“官人莫慌,不用找郎中了,只需按我说的顺序喝下这几盅酒,便可痊愈。”
侍官们将信将疑,却也只得依了仙姑。
这时玛瑙的丈夫瓦郎端上四盅酒来。
仙姑的声音似银铃:“王爷啊,先喝下这一杯。”服侍大禹先喝下一盅祛寒酒。
稍顿,轻问王爷感觉怎么样。大禹回说:“身子不似先前那般冷了。”
“来,再喝下这第二杯通络酒。”大禹原先僵持的四肢百骇渐渐激活,灵便起来。
“来,这两盅酒一是补气酒,一是清神酒。”待四杯酒下肚,那“水圣”已是满面红光,神采飞扬。
也就在此时,一个永传后世的伟大防洪妙法从水圣大禹的脑中飞跃而出。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防洪疏导法”,即在大汛时期将洪水顺势引入低洼荒田和湖泊,疏通主河道,保住城镇和大堤。
临别时,大禹特意送了玛瑙仙姑一个雅名——酒仙姑娘。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至今仍在江口一带广为流传。
“酒娘子”的传说
“烧春”酒好喝,在当时有口皆碑。
有一个关于“酒娘子”的故事,给“烧春”带来了几分传奇色彩。
相传丙戌年中秋,“谦泰吉”的张老板为了把酒运到湖南岳阳,曾让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押船送货。张娘子身穿锦袄绣裙,略施粉黛,坐在船头,顺江而下。
然而当船驶入荆沙水域时,突然天气陡变,风雨交加,江水涛天,酒坛子被掀翻在船舱,滚来碰去。张娘子急得仰天长叹:“老天爷啊,你保佑我们吧,这可是师傅们的血汗哪!”话一出口,奇迹发生了,顷刻间风平浪静,雨止云开,红日高照。
张娘子与船老板把酒坛子一个个扶正,发现一切完好无损,连一滴酒都没漏出来。张娘子跪在船头,向上天磕头谢恩。
船到岳阳,挑夫们手持扁担和绳子在岸边等候多时。张娘子对人倦体乏的挑夫们说:“奴家特意多带了一坛酒,酬劳大家。来,请诸位品尝。”说着便当众开封一坛烧春酒。
这时,一戴眼镜的秀才走到张娘子面前,说:“且慢,今日正值中秋,月圆、美酒、丽人,三者兼得实不容易。早闻娘子既是佳人又是才女,如果能对上本人的联子方可在此卖酒。”
秀才随即说出上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
张娘子略作思索,答曰:“吟诗把酒无我无人。”
秀才将头向天上一望,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娘子脱口应道。
张娘子的才智和机敏,赢得一片喝彩声,秀才见状赶紧收场。张娘子开启一坛烧春酒,顿时清香四溢。
大家你一碗我一盅,不一会儿将一坛酒喝了个底朝天。喝完酒,挑夫们精神抖擞地干起活来。船老板上过几天私塾,不禁诗兴大发:
天仙娘子送烧春,
感动苍天风雨停;
施酒挑夫酩酊醉,
百八酒坛一头顶。
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公“饮酒”壮行
还有一种传说,称关公曾在枝江“饮酒”壮行。
江口镇紧挨长江北岸,当地拥有众多神奇的湖泊。
相传三国时期关公曾在此“饮酒”壮行,呼风显圣。
据乾隆年间《枝江县志》载,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庞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虽为皇叔,但势单力薄。刘备与曹操在樊城大战,刘备败北,桃园三兄弟各自散离。关羽为寻找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带领一支人马假顺曹操,路经江口附近安营扎寨,休养生息。
由于当年天旱少雨,关羽为不打扰当地百姓便在野外挖井取水。当把井挖到1米多深时,便有清泉涌出。关羽及士卒们在井中饮水及洗衣洗碗,用后悄然离去。
后人为纪念关羽的功德,在井旁建了一座庙。
据当地老人讲,这口井常年不干不退,水质清澈甘甜,后来有不少农人用井水酿酒,也有人经常在井边纵酒酣歌。这则传说让人想起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情景,仿佛不是在梅园,而是发生在枝江大曲的故乡。
“美英娘子”抗日歌
抗战时期,日军入侵我国,沿长江入侵江口镇。
这一天,两名日军横行到张大桥附近的一所民居,欲对一女姑施暴。正藏在老乡家里养伤的八路军排长洪兴挺身而出,一刀砍死了一个鬼子,自己的手臂却中了另一个鬼子的枪弹。洪排长捂着伤口迅速朝一条小巷撤离。那鬼子仗着自己有枪,紧紧追赶。洪排长紧跑一阵绕进了九梁桥的酒槽坊。
这槽坊里院中有院,天井相连,院内大小酒坛横看成排竖看有队,甚是藏人之处。槽坊老板娘子美英是江口大美人,她“态浓意远淑逼真,肌里细腻骨肉匀”。洪排长捂着伤口急急进屋,她就明白了八九分。她一边扯住扛锹向外冲的丈夫孙武,示意他快领洪排长躲进最里间的酒地窖,一边让儿子抱来十几个青花细瓷的大小酒坛,一长溜摆在那桌子上,同时命人从卤锅里捞起热腾腾、油光光、亮闪闪的猪蹄膀等等。刚安排停顿,鬼子就气喘吁吁地追进来了。
美英双手一掸围裙,连忙招呼道:“哟,这不是皇军嘛,我配了新曲酒,摆弄了几个下酒菜,正打算去请呢!”说着话,手往那十几个酒坛子一指。
这鬼子本来就是个酒鬼,嗅到酒香,看到好菜,早把到这里来做什么丢到脑后。
“嗯,你的良民,快拿你的好酒来尝尝。”顺手夺过美英递过来的酒坛,仰起脖子就喝起来。接着抓起一只又肥又亮的蹄膀大啃胡啃。
“您刚才喝的是壮骨酒。”美英热乎乎地介绍着,“您喝了可以打老虎,子弹伤不着您,您再喝这一坛吧,‘长寿酒’,您喝了少说可以活三百岁。”
这鬼子接过两斤的酒坛,不用碗仰起脖子就灌起来。突然间,鬼子醉了,手像断了筋一下子松了,接着整个身子瘫倒在地。
美英娘子和洪排长一商量,把两个鬼子的尸体弄到河滩上,旁边摆些酒菜,造成他们酗酒后自相残杀而死的假象。一场意外就这样化险为夷。
在抗日杀敌保护人民子弟兵的历史上,江口女子与江口白酒写下了光辉一页。
走过190年风雨历程
“谦泰吉”招牌创立后,经历了晚清、民国两个朝代,在江口镇连续经营长达132年。由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腐败没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谦泰吉”的营生受到了严重制约。
1940年6月初至7月初,日本侵略者动用飞机对江口镇狂轰滥炸,迫使“谦泰吉”不得不停产歇业。此后至1944年底,“谦泰吉”的生产经营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
枝江解放后的1950年底,由黄明斋、张家玉等8名“谦泰吉”老工人采用入股方式,组成“维生公”槽坊,开展生产自救。
据《枝江县志》记载,1949年10月,枝江县人民政府在江口镇以原私营“田兴顺槽坊”为基础开办公营的“群利槽榨坊”。
1951年8月,枝江县政府本着“对私有经营企业实行改造,对烟酒实行专卖”的原则,将“维生公”槽坊与公私合营“群利”槽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枝江县江口酒厂”。
1952年6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枝江县酒厂”。公私合营之后,生产的白酒不再叫“烧春酒”,更名为“江口小曲”、“江口大曲”。
经国务院批准,枝江县于1955年7月22日并入宜都县,1962年又恢复枝江县制。在此期间即1955年7月至1963年9月,更名为“地方国营宜都县江口酒厂”,曾用名“宜都县副食品公司江口酒厂”。
此间20多年里,企业一直处于艰难的创业求生阶段。
从1980年开始,枝江酒厂进入了转轨变型的发展时期。1982年,扩大生产规模,征地近100亩,投资395万元,按照泸州曲酒生产标准,完成了28500多平方米新生产车间的基本建设
和第一条半自动瓶装生产线的建设。
1987年,枝江酒厂由生产经营型向市场经济型转变,先后投资了265万元征地100多亩扩建了枝江大曲车间,兴建了5000万吨优质枝江大曲技改工程。
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更名为“枝江市酒厂”。
1998年10月,更名为“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所以,我们就将此书的重要笔墨,放在了公元1998年之后。
第三章 发展拐点
——枝江酒业抓住的重大机遇
苏轼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翻开现代企业奋斗的史册,我们看到,有的是因为抓住了发展机遇而“柳暗花明”,有的则是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走到“山穷水尽”。
枝江大曲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有其独特的历史机遇。
这些机遇,是他们的发展拐点。
曾经的荣光:“小曲”唱进中南海
这是一个酒的荣耀。
1950年至1957年,在枝江“三大改造”中,“谦泰吉”与“郑东记”、“陈永兴”、“周林记”、“田顺兴”等5家酒槽坊,被国家赎买而组成了全县第一家“国字号”企业,即地方国营枝江酒厂。
从1954年开始,枝江酒厂引进四川小曲酒的生产技术,对曲酒工艺进行改进。枝江小曲因秉承了烧春酒的配方,加上引进的新工艺,使枝江小曲的名气越来越大。
1965年,枝江酒厂用红高粱酿出的50度白酒,其出酒率达62.1%以上,被湖北省酿酒专家们视为一个奇迹。当年,枝江酒厂被评为一类酒厂,枝江小曲被定为一类产品。
1975年,继枝江小曲瓶装酒后,又生产出了枝江大曲瓶装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企业改革扬起快速发展的风帆。1980年,枝江酒厂进入了转轨变型的发展时期。
1984年,派往华南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深造的蒋红星学成归来。他是枝江酒厂第一位科班生。随后,又分配了6名大学生和11名中专生进厂。企业科技队伍开始壮大。这一批人才承担起了枝江大曲产品质量的攻关重任。
以蒋红星为首的新生代骨干力量,在深挖“谦泰吉”传统工艺、广采民间酿酒秘方和传统绝技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工艺进行生产,使酒的品质产生了飞跃。
枝江大曲酒连续夺取1981年至1983年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三连冠之后,又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其产量逐年成倍上升。
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行文认定枝江酒厂为全国米香型白酒生产重点厂家,指定枝江酒厂和枝江小曲酒参与《米香型白酒标准》(轻工部标准)的起草和审定的相关项目。
1984年,枝江小曲在国家轻工业部主办的全国白酒质量大赛中获得铜杯奖并同时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荣誉称号。枝江小曲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荣誉最高的全固态法米香型白酒,枝江酒厂也第一次在全国同行业中获得产品质量荣誉。“枝江大曲”、“枝江小曲”首次以湖北名酒的身份,进入北京中南海。
这成了枝江大曲最初而且将永铭史册的荣光。
从“闭门造酒”到“入川”拜师
枝江酒厂沿用100多年的“土办法”闭门造酒。
但那些土得掉渣儿的法子,最终无法维持酒厂的生存。一是酒质差,二是产量低,三是没市场。
看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了。
最早的一次派人外出学习是在1954年。当时,江友德等4人被派到四川学习酿酒技术,引入四川小曲酒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枝江小曲酒工艺进行改进。
到了1956年7月,枝江酒厂开展“三学”、“三改”活动。“三学”即学罗田酒厂的高出酒率,学松滋酒厂的低成本,学四川小曲的新工艺。“三改”即改进管理、改进工艺、改进生产条件。
当年,枝江酒厂用红高粱酿造的50度白酒出酒率平均在62.1%以上。这在全省是一个重大突破,当时全省同一指标平均为55%。出酒率提高意味着粮耗下降,这在当时“国以食为天”的年代,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全省酿酒专业现场会在枝江酒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省80多家酒厂。
在这次会议上,枝江酒厂被评为一类厂,枝江小曲被评为一类产品,成为全省同行业的楷模。随后,厂长史卿相和技术工人袁忠义出席省专业会,介绍了“通风凉渣”的经验。
1973年8月,枝江酒厂与四川泸州酒厂取得联系后,派出袁忠义、董善凯、高泽洪三人赴该厂学习。随后数年间,又陆续派出12批30余人到泸州酒厂学习,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的一次“取经”是1980年7月。当时的副厂长蒋庆贤、生技股长董善凯到泸州酒厂学习。自己的人跟班学了几个月,还是觉得不够。于是,高薪聘请了酿酒大师
张树春、赵云清来厂里带班生产。两位老师傅一带就是5年。
有了这些基础,枝江人民政府在1983年开始对枝江酒厂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征地近60亩,投资395万元。请当时著名的白酒专家陶家驰绘制“蓝图”。
枝江酒厂建设的“标本”,就是赫赫有名的四川泸州曲酒厂。
很快,新建了285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新上了第一条半自动瓶装生产线。当年生产各种瓶装酒192.25吨。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枝江酒厂从那时起,开始苦练内功,终于得到了回报。
1987年,枝江酒厂首次举办全国订货会。6省市11个地区120多名代表“闻酒而来”,一次订货成交额86万元。38度枝江瓶装酒,以其优质、优价迅速在周边县市畅销,取代了风靡一时的四川高粱酒。
对长期闭关自守的枝江酒厂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蒋红星引领新时代
枝江酒厂的“苦日子”并没有到头。
到1997年底,企业实际亏损1045万元,负债率高达112%。加上历史遗留包袱3500多万元,各种外债款1200多万元,企业几乎濒临“断气”。
更无情的是,进入90年代后期,中国白酒业又一度跌入空前的低谷。一大批酒厂有的甚至是大名鼎鼎的酒厂,纷纷陷入痛不欲生的境地。枝江酒业同样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
1998年初,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蒋红星接过了这份百年传承下来的基业。他当年还是一个“毛头小伙”,才35岁。但他已经当了10年的副厂长,既主管过生产技术,也抓过产品销售,堪称年轻有为。
从此他开始书写枝江酒业发展史上筚路蓝缕的“进行曲”。
其实,蒋红星的上任也是很有争议的。
两种声音,“支持派”和“反对派”,几乎势均力敌。
最大的支持者,一个是时任枝江市委书记段贤斌(现任宜昌市政协副主席),一个是时任枝江市长王国斌(现任宜昌市副市长),还有一个是时任枝江市委副书记邹正金(现任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蒋红星年纪轻,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让这样的年轻人挑大梁,企业才有希望!
可是反对派也有一大堆理由。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他年轻,所以缺乏经验。二是因为他没经验,所以把全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交给他让人不放心。
在那次枝江市委常委会上,围绕蒋红星争论得很激烈。一位分管企业的市领导保留了意见,一位分管工业的市领导保持了沉默。两个主管领导的倾向很重要。
但最后结果,段贤斌和王国斌一拍定板:任命蒋红星为枝江酒厂厂长。
邹正金代表市委找蒋红星谈话。可此时,蒋红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不知道老厂长贺必森要卸任,更不知道要让自己接手。邹正金与诚惶诚恐的蒋红星“密谈”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召开全厂干部大会,宣布了枝江市委组织部的任命决定。
蒋红星属兔,是枝江酒厂第一位食品发酵专业的大学生。当年毕业分配在县化肥厂,后被县轻工局副局长刘官富慧眼识宝,点名把他调进县酒厂。
“学食品发酵的大学生,弄去造肥料,这不是浪费吗?”其实当时调蒋红星的理由非常简单。
他属于那种黏液质型的人,智慧而理性,深刻而果断。自己能干,也放手让能人干。
他在枝江酒厂的履历是:技术员——质检科长——副厂长——厂长。全凭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得扎扎实实。
从1982年进厂到1997年,他的科技研究成果颇丰。先后两次获地市级科技进步奖,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多次获得县市级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和记大功一次……
他还兼有许多专家级“头衔”:湖北微生物学会食品发酵学会会员、省白酒协会评酒师、省高级技工评审委员会白酒专业小组委员。
当年“挺蒋派”的三位县官,如今都是在任的“厅官”。很多人说,枝江酒业有今天的辉煌,他们也是贡献者。
一位七旬的退休领导说,如果当初放弃蒋红星,蒋红星也许不会有“闪烁”的今天,枝江酒业也不会唱出如此动人的“大曲”来!
召回“怪才”曹生武
枝江酒业前面站着的是蒋红星,背后顶着的是曹生武。
这话并不夸张。
曹生武算得上是中国白酒业的一个“怪才”,很有点“李云龙”的味道。
他也属兔,与蒋红星同年同月生,但大4天。他们俩是非常投缘的朋友和兄弟。
但他不像蒋红星是一只温和的兔。他的烈性,与浓烈的白酒相似。
他是蒋红星上任后提拔重用的第一个人。他的职务是,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公司总经理。
曹生武生于贫困的农家,兄妹5个,他排行老二。在父母眼里,这个老二性格古怪,骨子里总有一种叛逆。小小年纪时,就很有自己的想法。16岁那年参加高考,如愿成为村里“金榜题名”人物,考入宜昌工业学校。
80年代初的大专生很吃香。可是曹生武毕业时却被分配到了酒“槽坊”。
当地有种流行说法,叫“好男儿不进槽坊,好女子不进纱厂”。他在与本书作者说心里话时坦言,那时他最真实的想法是,读书考学跳农门,跳出农门进机关,进了机关当干部。可是,他最终因为没有“人”,阴差阳错进了酒厂。
他在枝江酒厂一车间当了一名酿酒工。后来分别干过13个工种。但在每个岗位上,他干得有板有眼,深得领导赏识和同事们好评。
1988年2月,25岁的曹生武在没有任何背景甚至“资格”的情况下,斗胆参加包装车间主任竞选。他压倒了3个“法定”参选者,一举成功,成为全厂的“爆炸新闻”。当时的《宜昌日报》刊登报道,称他是枝江企业改革中思想解放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他做车间主任做得得心应手,也很有成就。可是4年后,他再出“爆炸新闻”——提出辞职下海。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就像一股春风,吹动了他那颗躁动的心。他感到陈旧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他说,不是他不适应酒厂,而是酒厂不适应他的发展。他找到时任厂长贺必森,谈了半天,差点没“谈崩”。
第二天,他递交了可能是文字最简洁的申请书:
“到大风大浪中去。曹生武。”
军人转业的贺必森愣了。他非常赏识眼前的这个小伙子——一个有个性、有魄力、有闯劲、有才干的年轻人。企业需要这样的人。他把申请书看了又看,既为曹生武的胆识所折服,也为他将要面临的风险而担忧。
最后,贺厂长对曹生武说,还是停薪留职吧,自己去闯闯权当锻炼锻炼。
曹生武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印刷厂。虽然历经诸多困难,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1996年初夏,曹生武接到老朋友蒋红星的电话。
电话中,蒋红星告诉他,这两年酒厂虽然也在发展,但由于销售工作思想陈旧,方式落后,始终打不开局面,与其他厂的差距越来越大,工厂处境非常艰难。痛定思痛,厂决策层决定组建新的销售公司,以期打开市场,让枝江酒厂走出困境。
“回来一起干吧!”最后蒋红星充满期待地说。
曹生武有些犹豫。但当他听说前几年靠做假枝江酒为生的另外一家小酒厂,现在的规模居然是枝江酒厂的近十倍时,他那天生不服输的性格和依然是酒厂职工的责任感,让他毅然放了自己的生意。
曹生武回来了。
当时正是厂里最困难时期,也是缺乏人才的关键时刻。曹生武在厂里担任广告部长,负责企业宣传工作。也就从这时起,“枝江”品牌形象才真正开始走向市场,走向更多的消费者。
这期间,曹生武为了积蓄更强大的知识能量,提高企业策划和宣传水平,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自修完武汉大学党政干部专业大学课程,并提前半年毕业。
1998年农历正月初六,蒋红星让曹生武组织业务人员开会。曹生武和整装待发的业务员们在会议室里听到了一个新的消息。
新的人事调整,成为枝江酒业发展的重大转折。
厂长贺必森宣布:由枝江酒厂出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湖北枝江酒类销售有限公司,蒋红星出任总经理,曹生武任副总经理。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个人的眼神交流了要说的一切话语。
一个文才,一个武将。彼此心里的那份默契,眼中的那份信任,肩上的那份责任,定格在一个企业新时代的起点上。
此情此情,在中国酒业的历史长河中也许连一朵浪花都算不上,但对于枝江酒业却具有改变历史的意义。
由此开始,经过这一班人的艰苦努力,枝江大曲终于从小县城卖向了全国大市场。
不找“市长”找“市场”
蒋红星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厂长,他心里涌动着改革的激情。
上任头件事,他试图“求变”。
当时,全国正在大胆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倡导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
他遇到了改革的浪潮。
1998年6月,也就是蒋红星上任后半年,经湖北省体改委报经省政府批准,由枝江酒厂、枝江市酒类纸箱厂、宜昌方大彩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法人共同发起,枝江酒厂改组为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枝江酒厂的改制,是经营机制上的重大转变,也是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生产力获得根本解放的一次历史机遇。而且,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具有“变革”和“解放”的凝聚力。
当年9月9日。对枝江酒业人来说,又是一个特别吉利的日子。
枝江酒业会议室。聚集着38名股东代表。
提名。举手。表决。
代表全厂1000名职工行使选举权利的股东代表,一致推举蒋红星为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国有企业的厂长,到股份制企业的法人代表,蒋红星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这个“官”不再是组织部门任命的。这个“官”,是他用短短9个月的业绩换来的。更深刻地说,是一个企业和一群企业人,把命运信任地托付给了他。
但他别无选择。
企业要脱胎换骨,他同样要脱胎换骨。
连续几个晚上,蒋红星彻夜难眠。他深知,受任于危难之际,不能辜负员工的厚望。自己必须与百年老字号枝江大曲的命运牢牢捆在一起。
对枝江大曲来说,不再是“市长最大”,而是“市场最大”。
改革的步子并没有停顿。
2001年6月,枝江酒业在全省率先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以蒋红星为班子的4名高层管理人员,购买了公司66.16%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企业成功改制后,他们又掀起了一股更为强劲的改革旋风——
开展全员竞争上岗。按照“自上而下,逐级聘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思路组织竞聘,除与少数管理、技术骨干签订3至5年的劳动合同外,其他员工每年竞争上岗,合同一年一签,彻底改变了过去“职工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收入能涨不能降”的现象,真正形成了动态用人机制。
改革酬薪分配制度。员工收入与公司销售额及个人业绩挂钩,实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取消正式工福利及补贴,实现同工同酬。对所有岗位进行定性定量管理,实行目标量化考核,形成考核厂长与部门车间挂钩、考核车间主任与班组挂钩、考核班组长与车间工人挂钩的连锁责任制。
实行人才特殊政策。设立特殊津贴,对刚进公司的大专生、本科生分别享受主管、班长待遇,工作5年后一次性获得2.4至3万元住房津贴,对高级人才实行送住房、授重任等特殊政策。
……
一个全新的适应市场环境的枝江酒业,在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经营制度和管理体制下从此开始焕发了活力,步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